您现在的位置是:全球新闻网 > 新闻

1935年,曾希圣向毛主席讨要一人没成功,后来此人成为海军中将

全球新闻网2025-04-04 14:36:06【新闻】73人已围观

简介

曾家是东乡的大地主,但是,曾希圣放弃了自己的富裕生活,走上了为劳苦大众奋斗的道路。曾希圣的火爆脾气是出了名的,早在长征时,这一性格特征就鲜明的显现出来。曾希圣对属下要求非常的严格,尤其是在任务紧迫的情况下,完全不能容忍他们有一星半点的

曾家是东乡的大地主,但是,曾希圣放弃了自己的富裕生活,走上了为劳苦大众奋斗的道路。曾希圣的火爆脾气是出了名的,早在长征时,这一性格特征就鲜明的显现出来。曾希圣对属下要求非常的严格,尤其是在任务紧迫的情况下,完全不能容忍他们有一星半点的懈怠。倘若谁在工作当中出现了差错,他直接当着众人的面去训斥这个人,常常闹的人尽皆知,所以,即便他对革命的贡献大,大家对他的意见也不小。1938年,发扬民主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。借着这次机会,二局同志为曾希圣提了不少的意见,当然,也有人借着这个机会掺杂了个人感情,捏造了一些不实的言论。曾希圣听后只觉得委屈,他攒了一肚子委屈,不知道该找谁倒苦水,最后干脆去找毛主席,希望他能解开自己的心结。曾希圣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毛主席转述了一遍,毛主席狠狠地抽了一口烟,朝着他笑了笑,并没有说话。曾希圣不知道毛主席在卖什么关子,但是他知道自己实在是忍不下去了了,于是主动和毛主席提出想要调动工作。毛主席这才询问:“这是为什么?”“在二局工作时间久了,长期搞这项工作很不自由,想换个地方看看,自由些。”听到这里,毛主席笑着说,讲自由,曾希圣可比他要自由的多,他可是在各方面都要受到限制。说说笑笑间,毛主席和曾希圣两人的氛围也变得和谐了很多,随后,毛主席给曾希圣支了一招:要学会听取不同意见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毛主席短短的几个字彻底解开了曾希圣的思想疙瘩,曾希圣又顶着一张笑脸离开了。当然,曾希圣最出名的还不是脾气,而是他“挖墙脚”的能力。1952年,曾希圣被任命为安徽省委书记兼安徽省省长。曾希圣爱才如命,来到安徽地头没多久,大家就能听到关于“曾霸王”的故事,当然,这并不是说他欺男霸女做坏事,而是他“挖墙脚”和“堵墙角”的本事。早在曾希圣担任中央军委二局局长时,就意识到技术人才对工作的重要性。1935年1月,曾希圣来到毛主席、朱老总和周总理的面前,同他们说:“我向三位首长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。”“什么要求?”周总理问道。“把一局作战科参谋罗舜初调到二局去,我要收他做徒弟,教他搞密码破译。”原来,曾希圣在和罗舜初接触中,意外发现他这个人才,不但天资聪颖,而且技艺超群,尤其是对数字特别的敏感,这样的人无疑是天赋型人才。所以,曾希圣才主动和毛主席他们提出要这个人。话落。三位首长互相对视了几眼,许久都没有说话。最后还是周总理先开口表态:“不行啊,我们这里还离不开小罗。”就这样,曾希圣失望而归。曾希圣这个伯乐发现了罗舜初这匹“千里马”,却没能从毛主席他们身边“挖”走。不过,罗舜初最后的发展也很不错,新中国成立后,罗舜初成为了海军中将。曾希圣是一位真正的实干家,不但经验丰富,而且还善于思考,做事极富耐心。为了探索一个问题的答案,曾希圣能做到半天甚至是一天都坐在办公桌前纹丝不动。曾希圣在反复推敲之中,最后制定出了“办公包产责任制加奖励”的办法,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知道的“责任田”。1961年3月,曾希圣和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的设想,毛主席当即就表示,同意曾希圣搞试点。最后的实践表明,曾希圣的办法卓绝有效。但凡是试验“责任田”的生产队,毫无例外地都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。安徽在全省普遍实行“责任田”后,更是起到了1+1>2的效果。它迅速地恢复了农业生产,让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,还丰富了市场供应,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。20世纪60年代初的责任田风波之后,曾希圣的人生发生了逆转,曾经风风光光的大忙人,一下子变得赋闲在家。1965年,曾希圣被调到西南大区任职,他举家移民成都,只是,他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,就结束了自己的使命。在蒙受无数的冤屈后后,他患上了血液病。1968年7月15日,带着满腔的委屈和遗憾,曾希圣与世长辞,终年66岁。得知这一噩耗后,周总理派了专人料理曾希圣的后事,还对他的家属进行了照顾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很赞哦!(74)

热门文章